科学警告:这 3 样浴室用品千万别共用!

根据科学,这3样浴室用品千万别共用!

想象一下——你外出旅行,结果忘带毛巾、剃须刀或牙刷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想:“用一下别人的也没什么吧?”
其实,科学家会告诉你:最好别这样。

微生物可在浴室存活很久

浴室看起来干净,其实是微生物的天堂。许多细菌、病毒和真菌都能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——布料、塑料、金属都可以成为它们的“家”。
例如,真菌曲霉能在布和塑料上活一个多月,有些细菌甚至能在这些表面呆上几年。病毒在某些材料上也能生存好几天甚至几个月。

换句话说,你以为干净的毛巾、牙刷,其实可能是“微生物二手市场”。

毛巾:看起来柔软,其实很危险

研究发现,共用毛巾可能会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(一种皮肤感染细菌)。
美国一项调查中,一群橄榄球运动员共用毛巾后,感染这种细菌的几率是其他人的 8 倍。
虽然大多数情况只是起脓包,但严重时也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。

特别是如果你有擦伤、割伤或常运动流汗,风险会更高。
还有一项研究跟踪了 150 个家庭,一旦有人感染葡萄球菌,而家人共用毛巾,传播几率立刻上升。

别忘了——洗澡冲水并不能完全洗掉细菌。浴室那种湿热环境正好帮它们繁殖。

牙刷:比你想的更“危险”

牙刷上的微生物可以存活数天。因为刷牙可能造成牙龈出血,共用牙刷意味着有机会传播丙型肝炎等血液传播病毒。

而且牙刷接触唾液,还可能传播单纯疱疹病毒(HSV-1)和Epstein-Barr 病毒——前者会引起唇疱疹,后者会导致“腺热”(俗称接吻病)。

有研究在牙刷上检测到了大肠杆菌、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,甚至还发现了足以引起感染的 HSV-1 数量。这种病毒在塑料上能活两到六天。

剃须刀:小伤口,大风险

剃须刀是另一个“看起来没事,其实很脏”的物品。
刀片在刮毛时容易划破皮肤,因此共用剃须刀可能传播血源性病毒。
此外,它还可能传递引起疣的人瘤病毒。
皮肤科医生一致建议—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剃须刀。

谁更容易中招?

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类人,共用浴室用品的风险更高:

有伤口或擦伤

免疫力较低(例如糖尿病患者、老人、婴儿)

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

当然,偶尔和伴侣共用一次毛巾问题不大,因为你们平时就会密切接触。但养成这种习惯仍然不是明智的选择。

结论:

毛巾、牙刷、剃须刀——看似小事,其实可能藏着病菌。
为了健康着想,最简单的做法就是:
自己的用品自己用。
干净、安心、没风险。

本文译自:sciencealert ,由olaola编辑发布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