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人工智能教科书计划夭折: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艰难实验
韩国原本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人工智能(AI)改变教育体系,但这一计划在仅仅实施四个月后便被迫终止。教师、学生与家长的强烈反对,让这场“教育科技革命”迅速变成了一场反思。
在韩国济州岛的高中三年级学生高皓潭(Ko Howtam)第一次听说政府要推出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教科书时,感到相当好奇。官方承诺,这些教材能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,减少辍学风险,并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。
然而,现实并不如人意。高皓潭表示:“系统经常出问题,课程一再被推迟。我也不清楚如何正确使用它们。独自盯着笔记本电脑让我很难集中注意力。”他还补充说,教材的难度和内容并未与他的水平匹配。
全国范围内的反应类似。许多师生和家长抱怨AI教科书存在事实错误、数据隐私风险高、增加学生屏幕使用时间,甚至让师生的负担更重。结果,在首个学期结束后(仅四个月),这些AI教材便被取消“正式教科书”地位,仅作为可选的“辅助材料”存在。
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、曾任首尔教育厅顾问的李玻姆(Lee Bohm)认为,韩国的经验说明AI融入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过程:“人工智能应用应从作业或课外练习开始,再逐步进入课堂。直接强行推行,只会引发混乱。”
从国家重点项目到全面撤回
这一计划是前总统尹锡悦的重点项目之一,政府投入超过1.2万亿韩元(约8.5亿美元)用于设备和师资培训,出版商也投资约8000亿韩元开发教材。
但反对声音早已出现。教师团体与民间组织在项目启动前就起诉教育部,指控其“滥用职权”,强制推行存在风险的教材,并忽视数据保护和教育公平问题。“这些数字教材只会降低学习效率,损害孩子的语言和社交能力。”政治妈妈团体成员张河娜(Jang Hana)表示。
面对压力,政府在2025年初将强制实施改为自愿试行。此后,随着尹锡悦被弹劾下台、李在明上任,AI教科书政策被彻底撤销。到第二学期,教材的采用率从37%暴跌至19%。
立法者康京淑批评道:“传统教科书的开发周期长达两年,而AI教材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。我们为什么要这么仓促?教育不该是仓促的实验。”
科技企业的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碰撞
出版公司坚称他们遵守了安全协议,并未储存学生隐私数据。东亚出版社首席数字官金钟熙(Kim Jong-hee)认为,AI教材并非导致学生上瘾,而是帮助他们更主动地学习:“学生们用熟悉的数字设备学习时,更专注也更有兴趣。教材能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定制支持,尤其对多文化家庭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帮助明显。”
但他也承认:“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,是政策过于仓促、政治化太严重。”
教材开发商代表黄根植表示,他们正准备起诉政府要求赔偿经济损失:“我们信任政府投入巨资开发,现在市场消失,公司裁员不可避免。”
教师与学生的真实感受
一线教师的反馈同样分歧。平泽市的高中数学教师李贤俊坦言:“在课堂上用AI教材监控学生学习很困难,系统质量低、体验糟糕。”
但光明市小学教师金茶明则持不同意见:“教材确实节省时间,学生喜欢互动功能,比如获得‘爱心’奖励、定制头像、游戏化学习等。”
金茶明认为,计划的最大问题在于“推进太快,没有充分测试”。他补充说:“政府的反复让师生对政策失去信任,这才是最严重的后果。”
写在最后
韩国AI教材的失败提醒我们,科技不是万能钥匙。教育的核心是人,而非算法。
在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浪潮中,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性、创新与稳健,也许才是每个国家必须回答的问题。
本文译自:restofworld ,由olaola编辑发布